如果要我评选最有潜力的国产HiFi耳机品牌,铄耳一定是我最先想到的,也是我最想推荐的品牌之一。
以铄耳的研发实力,其实不管是整入门级的高性价比之作还是跟风堆料都可以轻松拿捏的。不过铄耳一点跟风的意思都没有,一直坚持走自己的原创路线,不管腔体设计,还是单元设计都很用心,原创度非常高。
如此有节操也就算了,关键它的声音也有不俗表现,这才是它配得上“最有潜力”的名号。

▲以上真不是吹捧,有兴趣可以自己扒一下就是。因为铄耳声学目前的历史还不到十年,包括早期的静电耳塞卡带、平板振膜耳机S12等等信息依然有很多收录。
本文通过铄耳最近上市的单动圈DX1,再给各位展现一下铄耳的风采,不喜欢看广告的可以提前关页面哈。
这款DX1的外观如上图所示,体积较小,全金属不锈钢材质,后盖一圈金色的金属环在颜值上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内侧六面形还和它的声音一样全能,以至于不少媒体人将其称之为“六边形战士”。
▲再给各位看一下特写,其实我个人觉得它更像一螺丝,因为这款dx1还有个卖点:它的单元配件均采用高精度CNC设计,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装配结构。通过保证部件的高精度来保证单元的装配精确,不管是流水线操作还是后续售后都能将误差减至最少,声音自然更统一。
▲DX1的腔体形状其实有些类似早期的活塞耳机,但是它体积较小,而且导管倾斜,佩戴时哪怕不习惯入耳式佩戴也没什么压力。我个人反而因为其腔体较小,需要把它往耳朵里塞才戴的稳。
腔体内侧为高光电镀不锈钢材质,颜值不错,但有刮花风险,目前个人前后用了快一周,表层状态还好。
▲DX1腔体细节展示,并不支持导管更换,大概是它的导管里有陷波滤波器的原因吧。那是负责消除5KHz附近过多能量和谐振的滤波器装置,而且还能减少失真,这是DX1的第二个卖点。
▲换线方面,DX1采用的是常规的0.78双针方案。
▲线材则是利兹结构的256芯单晶铜镀银线,主线中等偏细,质地略硬,无弹性,收纳指数较高,佩戴时亦无听诊器效应。
线材插头注意,它并不支持自定义更换,只是购买时可选购3.5单端版或者4.4平衡版,我个人建议后者,因为它对前端有点讲究。
▲铄耳DX1的第三个卖点,也是其最大的卖点,就是铄耳花费两年自研的11mm铝镁合金钻石拓扑振膜动圈。这里值得一说的是这个钻石纹拓扑振膜,也就是振膜像钻石纹一样,通过它调控振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继而提升控制力和音质表现力。
国产做单动圈的本来就少,在动圈技术和材料上如此创新的就更少了。先不管声音出来如何,就这态度,怎能没有敬意?
▲个人主观听感部分
作为一款可称为“六边形战士”的耳机,铄耳DX1的均衡自然毋庸置疑,两端有明显的延伸。除此之外,其整体风格略微偏淡,音染少,低失真,解析细腻,但不算高解析。
说白了,这是一款中性调音的动圈,保持着圈味的极度自然,同时又有不错的素质感,稳健、耐听。
低频方面,DX1有着不错的下潜深度,弹性自然,量感还算充沛,凝聚感出色,聆听大鼓时鼓点结实有力不拖泥带水。低频器乐的解析分离感也都不错,整体声场还有不错的层次感,不过纵向声场较明显,声场规模中规中矩。
总的来说,其低频是相当通透的,不过氛围偏淡,缺点则是对前端推力要求较高,试了几个小尾巴也就乐彼的W2 Ultra能将金属打击乐推得有模有样。
▲相比之下,其人声对前端要求没那么高,中性或者中性偏暖,音色柔和、明亮、饱满,解析细腻自然。哪怕前端推力没那么强悍,也不会有恶声,不过推力足了,其解析会更有质感。
个人以山灵M5 Ultra为前端,推出来的人声非常正点,解析细腻之处可以感知歌手的颤音、鼻音、气息变化,而且音色有些柔美,人声的乐感也出来了。
除此之外,DX1对男女声都很包容,虽然表现女声时柔美和解析感会更刺激,但男声也不赖,并没有可以的偏低音,依然是很纯正的动圈味,只不过结像更为扎实罢了。
DX1的高频有着不错的延伸,同时有着更为开阔的声场,瞬态出色,动态表现更依赖前端,整体风格是十分通透但也十分平淡的。
对于弦乐的解析是十分直白的,毛刺相对更明显一些,但是给人的感觉也更真实,尤其是小提琴的沙哑与颗粒感都清晰可知,同时又很悠扬。
但是个人更推崇它在表现古典或者古典大编制时的表现,氛围会更浓,对大场面的控制更显得有密度感,包括声场规模也更强。
▲整体总结部分
鉴于DX1对前端推力有一定要求,我其实很担心这是一款叫好不叫座的作品,毕竟对于初烧或者萌新来说,更刺激的声音更容易带来好评。
不过这也如同我所说,铄耳不随大众的品牌特性,在友商都在整高解析同时还易推的耳塞时,它又去整了个吃推力的单动圈,还是全能的单动圈,这是极具挑战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