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介绍 关于我们 优惠推荐

大和尚的段子:18世纪巴黎警察收集的乐趣

最近,少林寺大和尚的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令人不禁回想起十年前关于他的新闻下的许多讽刺之诗。

(因为内容过于不堪入目,此处省略一千字)

随着大和尚的落寞,其实跟帖段子这种很流行的网络交流方式也是式微。原因是多样的,一个是对内容审核的变化,另一个是用户早已志不在此,所以跟帖段子文化大概率要退出历史舞台。当然,好在当年的段子手没有因为编段子被请去喝茶,18世纪的段子手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本那个时代的“段子手”的《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大和尚的段子:18世纪巴黎警察收集的乐趣

其实三千年前,在《诗经》的年代,我们的先人们就开始使用诗歌来针砭时弊,李永明在《浅析〈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中就提到《诗经》中揭露统治者的种种丑行,把统治者见不得人的肮脏勾当,公开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代表作有《新台》《相鼠》《株林》《南山》《载驱》《墙有茨》等。

相应的,西方社会中的一样喜欢这种诗歌讽刺社会的模式,而且他们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吟游诗人,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的。在18世纪,他们更有一个新的名字——“公众先生”(Monsieur le Public),社会的混血儿来自街头、源于情感,既不理性也不抽象。其实这么看,跟现在的网络段子手真的没有什么区别。

故事发生在1749年7月,索邦大学医学院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马车,本以为是去面见元帅,不想却消失在巴士底狱深处,罪名是“散播恶意诽谤国王的诗歌”。在这场史称“十四人事件”的风波中,半个月内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诱骗逮捕,接受秘密审讯:从哪里听来的诗歌,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告诉了谁。

《诗歌与警察》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通过对收缴残片、回忆录、书信、歌词集等口传诗歌载体的追踪,达恩顿拼出了巴黎信息交流网络的地图;通过歌词版本与曲调的巧妙对应,他听到了18世纪法国民众与日俱增的嘲讽和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虽然是中文译本,但是部分诗歌保留了原文,让懂法语的读者可以更好理解。

网络段子尚且会被不断“优化”,更不用说在口口相传的年代,诗歌的口头传播同样不断产生新的版本。这些变动有些是无意的,而有些是故意的,后者其实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甚至带有故意“误导”的成分,这也一如今天的“正评导向员”的工作一样。

同时,那些讽刺的诗歌成为18世界的集体记忆,大和尚的跟帖段子也已经成为部分老互联网人的集体记忆。18世纪中叶的巴黎人也许还不知道“公共舆论”为何物,但民意通过诗歌的传播沸腾升温。当年的讥讽与不满化身诗歌盘旋于街巷,被朗诵、改编、传唱;在今天,段子可能只是打趣,也不用担心牢狱之灾,可是一样是一个“公共舆论”的反馈。

啊!是他,啊!是他,

他什么也不关心。

这个是当年讽刺“懒王”路易十五的,也一样可以用来讽刺今天的素位尸餐者,或者三百年后,研究者也会来研究我们现在的网络段子,考究大和尚的事情出一本书呢。《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既是一本历史考究之书,又是一本带着侦探故事性的书,可谓兼备学术和有趣于一身,我们也可以当作段子一读。

最后还是那句话,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