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油烟吸入口位置不同,油烟机可以分为顶吸和侧吸两种。其中顶吸又可以细分成中式顶吸和欧式顶吸 ▲
至于顶侧双吸和底侧双吸,其实都是在顶吸和侧吸两种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而演变出来的。
选购过油烟机的朋友一定听到过「顶吸的吸力不如侧吸」这样的观点。这句话意思是对的,但准确说应该是「顶吸的吸油烟效果不如侧吸」。
于是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一样的吸力参数(负压&风量),顶吸会不如侧吸呢?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因为吸力只是影响机器吸油烟效果的基础参数,拢烟结构和风道设计才是真正决定一台油烟机吸油烟效果的关键因素。
所谓「拢烟」,其实就是通过挡板,把挡板所在区域区域以及延伸区域给框住,避免油烟在升腾过程中从侧面逃逸。只有用物理方式将某个区域彻底罩住,才能真正保证零逃逸 ▲
在这方面最简单粗暴,也最直接有效的装置就是实验室常见的通风橱——将周围全部围起来,只留下操作窗口,最大限度杜绝有毒气体逃逸 ▲
拢烟结构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侧吸式油烟机来说,吸入口打开后,挡板充当了拢烟板的作用,其延伸空间相当于被笼罩区域;而顶吸式机器尤其是欧式顶吸产品,完全没有拢烟结构 ▲
因此在相同的吸力参数下,侧吸的吸油烟效果优于顶吸。
这时新的问题又来了:
同样是侧吸的情况下,是不是参数越高,吸油烟效果就越好呢?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实际上油烟机参数中的静压值几乎毫无意义,这个数字是在堵住油烟机吸入口的情况下测得的。对于油烟机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动压值,这个数字才能真正反馈机器的吸油烟能力。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静压」和「动压」的区别,这里我用吸尘器来做个演示:
手持吸尘器之所以能够吸起整包纸巾,是因为其静压值足够大;但因为其动压值太小,所以面对猫砂束手无策 ▲
可见,只有让空气流动起来产生的动压值,才是真正能够影响油烟机吸油烟性能的关键参数——而想要让空气流动起来,风道设计是关键。
鲲鹏风道是什么黑科技?目前市面上很少有油烟机产品单独拿出风道来作为卖点的。第一次看到老板电器的鲲鹏风道是在今年的 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
现场展出了两个风机,其中左侧是老板为鲲鹏风道专门全新设计的对称风机,右侧则是传统油烟机采用的单侧风机。根据老板官方给出的数据,新风机进风面积提升 20%,动力输出提升 1.2倍,噪音降低 16% ▲
所谓「鲲鹏风道」显然是营销名词,并且乍听有些抽象,我们完全无法通过该名词与具体的技术产生联想。所以我很好奇到底「什么是鲲鹏风道」,以及「鲲鹏风道带来了什么」?
先说「什么是鲲鹏风道」。
传统油烟机的叶轮是横向放置的,驱动电机位于叶轮侧面。油烟从燃气灶两侧上升时,必须先「绕」到油烟机中间叶轮所在位置,然后从其顶部排出 ▲
显然这不是油烟升腾的自然路径,也不是吸油烟的最佳路径。
理想状态下,灶具两侧的油烟应该竖直上升。这样不仅路径最短,效率最高,而且吸油烟效果也会更好 ▲
为了实现上述吸油烟效果,老板重新设计了整个风道,将叶轮从横置改成了「纵置」,驱动电机则从偏置优化成了「中置」 ▲
自然升腾的油烟不必再去「绕」弯路,就能从两侧直直的进入风道,再从顶部直直地排出——这就是鲲鹏风道。
简单讲,鲲鹏风道彻底改变了油烟排放路径,从传统的中间吸入优化成了两侧吸入,从弯弯绕绕变成了直进直出。
但风道的重新设计谈何容易。
为了实现两侧吸入(双航道)的效果,老板在看不见的地方做了很多的努力: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采用全新结构的一体直驱电机:将电机和叶轮合二为一,整体固定在烟机中间位置 ▲
电机转动时,两侧叶轮同时转动,两者协同工作,这才实现了「双航道」设计。
对比传统的偏置电机方案,中置电机在节约空间的同时能够将进风面积提升 20% ▲
为了进一步提升吸油烟性能,工程师又将驱动电机也升级成了成本和技术难度都更高的永磁外转子电机。
众所周知,传统的电机采用内转子设计:转动的线圈为转子,位于中间;固定的磁铁为定子,位于外环 ▲
而所谓「外转子电机」,顾名思义就是外环一圈直接转动的电机。
相较于传统电机,外转子电机结构紧凑、运转平稳,且噪音也更低,被部分高端或特定(如超薄)设计的油烟机采用——而普通油烟机则依旧采用传统电机。
细节方面,在叶轮侧面吸入口增加了一个半弧形多孔枕流网,能够把进入的烟气理顺,使其后续流通更加顺畅,同时起到一定的降噪作用 ▲
拆除枕流网后可以看到周围一圈的流线型挡圈(弧形) ▲
这个结构看似简单,但在流体力学中能够产生康达效应,让烟气贴着挡圈进入叶轮。
这里先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康达效应」。
康达效应又叫「附壁效应」或者「柯恩达效应」,说的是流体具有「偏离原本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的一种现象。
光看名词大家可能还是感到陌生,但在生活中一定见过康达效应,并且对其非常熟悉:
比如原本笔直流下的自来水,在遇到弧形的鸡蛋时会改变原本流向,这也是典型的康达效应 ▲
再比如圆珠笔顶部的钢珠以及各种走珠设计的止汗剂等等,也是利用康达效应,将液体顺着弧形珠子不断导出的。
因此,弧形挡圈可以让原本在烟道内笔直上升的烟气沿着挡圈进入叶轮,进而将油烟从排烟口甩出。
此外叶轮设计也大有玄机:
扇叶采用了类翼型流线设计,可以减小湍流和涡流的产生保证风道稳定性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噪音 ▲
工程师还借鉴了飞机机翼尾部设计,将每一条扇叶的顶端设计了一个叶尖小翼,用来改善顶端压力不均匀问题,从而减少回流涡的产生,提升风道通畅性。
因此看似简简单单的风道优化,实际上涉及到了复杂的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
那么「鲲鹏风道带来了什么」呢?
在纵置风机+双航道+外转子电机+流体力学优化的协同下,就诞生了「鲲鹏风道」,使得油烟机动力输出提升 1.2倍,进风面积提升 20%,吸油烟性能自然「高人一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谓的「动力输出」,指的是上文提到的真正影响机器吸油烟效果的「动压」。
这里我用烟饼作为道具,演示一下鲲鹏风道加持下的油烟升腾路径 ▲
可以看到白烟无需绕到机器中央,而是笔直地上升,然后被烟机丝滑吸入,最后从机器顶部排出进入公共烟道。
除了吸油烟性能的大幅提升之外,鲲鹏风道还在降噪等细节方面下足了功夫:工程师在电机各个侧面都加上了厚厚的隔音棉,利用强效吸音材料+6071个降噪微孔+0缝隙减震设计,实现了低至 55dB的超小噪音 ▲
目前鲲鹏风道技术已经应用到老板油烟机的高端系列之中。比如我近期换装的老板G50盐系油烟机R1 Pro采用的就是鲲鹏风道,而且在侧吸的基础上增加了底部吸入口,底侧双吸设计,拢烟效果更好 ▲
小彩蛋:
为了在使用时进一步提升排烟效果,同时也为了在不用时更好地隔绝公共烟道,我特意换装了老板原厂的电动止逆阀。止逆阀电源上额外提供了一个 5孔插座,用来给油烟机供电 ▲
工作时,只要油烟机启动,止逆阀就能同步开启;关闭也是完全同步,兼容一切型号油烟机 ▲
另外在使用老板G50盐系油烟机R1Pro的过程中,发现当油烟机开启后厨房关门阻力明显增大,从原先的最大16N暴增至 47N,增加的 31N就是烟机运行产生的负压带来的阻力 ▲
强行关门后,可以明显听到空气从门缝呼啸着进入厨房的声音——而这种现象在我用上一台烟机的时候从未出现。此外主观感受方面,换上老板R1Pro烟机之后,做菜时即便不关门,客餐厅也闻不到一点油烟味。
以上两点都是我这几天最真实,也最直观的感受。
老板G50盐系油烟机R1Pro体验如何?烟机装上用了一个多礼拜,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在全新鲲鹏风道加持下,吸力大得吓人,同时噪音控制非常得当,比家里原先那台老设备要好用太多太多。
当然评价一款烟机好不好用,绝不仅仅是看吸油烟效果。老板的灵犀全自动科技同样加分:
烟机的联动现在非常流行,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毫无疑问这台老板R1P也是支持的 ▲
但不同于其它品牌的是,老板的烟机联动并不需要「对码」,甚至不需要烟灶同品牌。它很巧妙地在烟机中间位置设置了一颗温度传感器 ▲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灶具两侧温度,当检测到温度上升时,烟机便会自动启动。同理,温度下降后机器又会自动关闭,还能起到延时关闭的作用,非常符合实际使用场景。
也是借助这颗温度传感器,老板R1P能够根据烹饪温度和公共烟道压力自动调整吸力,省去自己手动操作的麻烦,让机器永远处于最佳档位,更安心也更省心。
从实际体验看,烟灶联动和吸力调节的灵敏度都极高。
经常下厨的朋友在选购油烟机的时候一定还会考虑到它的后期清洁和维护。为此,老板采用了黑晶抗污科技,日常使用后只要轻轻一擦,面板就会清爽如初。此外磨砂的视觉质感也让机器看起来更加耐脏。
此外,不管是油网还是机油槽,拆装都非常简易,其中油网拆下后可以直接丢进洗碗机清洗,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后期的维护工作 ▲
目前机器使用两周左右,体验远超预期,颜值方面也是无可挑剔,尤其是超薄机身,同样侧吸的情况下,对比此前的旧产品在空间方面大了整整一圈。
原本以为鲲鹏风道只是一个单纯的营销名词,但没想到实际体验下来机器吸力强劲,且底侧双吸加持下,拢烟效果极佳,日常烹饪完全没有油烟逃逸(丝毫闻不到一点做菜的香味),这一点非常满意。
此外烟机之间的联动体验也比我想象中的更加丝滑。尤其是烟机的温感控制,精度高,调节灵活,算是彻底解放了双手。自从换上新机器,我还没手动操作过烟机。
拆清操作目前看非常方便,至于实际体验有待长期观察。
做有态度的评测,生产有温度的内容。我是番茄,我们下一篇再见~